用戶第一次打開產品的那幾分鐘,就像相親時的初次見面 —— 第一印象直接決定了 “要不要繼續接觸”。很多產品的新手引導只盯著 “教用戶怎么點按鈕”,卻忽略了更重要的事:讓用戶覺得 “這個產品對我有用”,愿意留下來。好的新手引導,不是生硬的 “操作說明書”,而是自然的 “產品適應劑”。下面結合實際場景,拆解新手引導的設計邏輯,幫你避開 “勸退” 雷區。
新手引導的形式沒有 “最好”,只有 “最適合”。不同場景需要搭配不同的界面模式,核心是 “在用戶需要時,用最舒服的方式傳遞信息”。

這是用戶打開產品的 “第一印象卡”,通常用簡短的問候 + 產品定位,幫用戶快速建立預期。
- 例子:飛書的歡迎頁會直接告訴用戶 “這里有辦公協作、云文檔、審批等功能”,既點明核心價值,又定下專業的辦公氛圍;
- 要點:別只寫 “歡迎使用”,要加一句 “產品能幫你做什么”,比如筆記 APP 寫 “幫你輕松記錄靈感”,讓用戶一開始就知道 “用它有啥用”。

如果產品核心功能多(比如辦公、出行類 APP),別把所有信息堆在一頁,而是 “一頁講一個重點”,用戶通過 “下一步” 逐步了解。
- 例子:滴滴企業版的新手引導,先講 “首頁有出行服務入口”,再講 “工作臺能審批、開票”,每步只傳遞一個信息,用戶不會覺得混亂;
- 避坑:別超過 5 步!步驟太多會讓用戶失去耐心,像有些 APP 的引導有 7、8 步,用戶沒看完就想退出。

當用戶第一次點擊某個功能(比如新按鈕、新模塊)時,用小氣泡給出簡短說明,不打斷操作流程,很適合功能細節引導。
- 例子:PS 里把鼠標放在 “油漆桶工具” 上,會彈出 “用前景色填充相似區域” 的提示,用戶需要時剛好看到,不用專門查教程;
- 要點:氣泡內容別太長,控制在 15 字以內,比如 “點擊查看歷史訂單”,別寫 “點擊這個按鈕可以查看你過去 3 個月的所有訂單記錄”,信息過載會讓用戶反感。

彈窗適合傳遞必須讓用戶知道的內容(比如新功能上線、關鍵權限申請),但用多了會 “擾民”,必須謹慎。
- 例子:Pixso 更新白板功能后,用彈窗提示 “新增計時器、投票功能”,用戶看完能直接點 “查看” 或 “關閉”;
- 避坑:別在用戶剛打開 APP 時連彈 3 個彈窗,建議一次只彈一個,且給 “關閉” 按鈕 —— 強迫用戶看的彈窗,只會讓他們想卸載。

當產品更新復雜功能(比如 APP 新增 “待辦模塊”)時,用氣泡分步引導,結合用戶當前操作場景講解,比單獨的教程更自然。
- 例子:稅務 APP 新增 “待辦功能” 后,會在 “待辦” 入口旁彈氣泡,告訴用戶 “這里能處理未辦結事項”,用戶點 “知道了” 就關閉,不影響正常使用;
- 要點:引導完要給 “跳過” 選項,比如有些用戶已經會用類似功能,不需要一步步看,強行引導反而會讓他們覺得麻煩。
不同產品的用戶需求不同,引導類型也要 “因材施教”。核心是平衡 “讓用戶學會” 和 “不讓用戶反感”,別搞 “一刀切”。
適合需要用戶提供關鍵信息才能用的產品(比如靠偏好推薦的內容類、學習類 APP),用戶必須完成前置步驟才能進入。
- 例子:多鄰國新用戶必須選 “學習語言”“設定目標”,Pinterest 必須選 “感興趣的領域”(比如美食、旅行),這樣產品才能精準推薦內容;
- 設計要點:一定要加 “進度條”!比如 Pinterest 的頂部進度條會顯示 “已選 3/5”,用戶知道 “快完成了”,才不會中途放棄。

給用戶 “自主選擇權”,不想看引導可以直接跳過,需要時再從 “幫助中心” 找教程,適合功能簡單、用戶能自主探索的產品。
- 例子:千牛 APP 的新手引導會提示 “這里能搜索常用功能”,用戶可以點 “下一步” 繼續看,也能直接點 “跳過”;Notion 沒有強制引導,而是單獨做了 “幫助頁面”,用戶有問題再去查;
- 設計要點:幫助信息要 “好找”,比如把 “幫助中心” 放在首頁角落,或個人中心里,別讓用戶想找時找不到。
不在用戶剛打開產品時 “灌輸知識”,而是等用戶實際操作某個功能時,再給出引導,適合功能復雜但用戶不用一次性學會的產品(比如設計、辦公工具)。
- 例子:PS 用戶新建畫布后,第一次用 “鋼筆工具”,會彈出 “點擊創建錨點,拖動調整曲線” 的提示,用戶邊操作邊學習,記憶更深刻;
- 核心邏輯:別 “提前教”,要 “按需教”—— 用戶還沒用到的功能,再重要也別先講,否則會記不住。
完全不主動提示,讓用戶在空白環境里自由探索功能,適合工具類、創作類產品(比如白板、繪圖 APP),核心是 “降低試錯成本”。
- 例子:白板工具 Miro 剛打開時只有一張空白畫布,用戶可以隨便點 “添加文本”“畫圖形”,就算操作錯了,也能一鍵撤銷;
- 設計要點:必須保證 “操作可逆”!比如用戶誤刪內容能恢復,誤點功能能退出,否則用戶會因為 “怕做錯” 而不敢探索。
不管用哪種模式和類型,新手引導的核心目標都是 “讓用戶愿意留下來”。這 4 個原則能幫你避開 “勸退” 陷阱,讓引導更有效。
用戶最關心的不是 “怎么操作”,而是 “這東西能幫我解決什么問題”。引導時要先講 “價值”,再講 “操作”。
- 反例:有些記賬 APP 一上來就教 “點擊這里添加支出”,卻沒說 “能幫你輕松管理每月開銷”,用戶不知道 “為什么要加支出”,自然沒動力學;
- 正例:購物 APP 的引導先講 “能領券省錢”,再教 “點擊這里領券”,用戶知道 “有用”,才愿意學操作。

新手引導的信息要 “少而精”,別堆太多文字,能用圖就不用字,能用短句就不用長句。
- 技巧 1:圖文搭配,比如教 “怎么發筆記”,配一張 “點擊 + 號→選圖片→寫文字” 的步驟圖,比純文字好懂;
- 技巧 2:加 “了解更多” 按鈕,如果有復雜功能需要說明,別全放在引導里,而是寫 “點擊了解更多”,讓想深入學的用戶自己看,不想看的用戶不被打擾。
很少有人會像看說明書一樣仔細看引導,大多是 “用到哪學到哪”。引導要給用戶 “自主控制的權利”。
- 例子:視頻剪輯 APP 不用一上來就教 “怎么加轉場、調色”,先讓用戶學會 “導入視頻、剪片段”,等用戶想讓視頻更好看時,再在 “轉場” 按鈕旁加提示;
- 核心:別 “強迫用戶按你的節奏學”,要 “跟著用戶的需求學”。
先畫一張 “用戶旅程圖”,理清用戶會 “在哪個環節需要幫助”,再把引導放在這些節點上。
- 例子:外賣 APP 的用戶旅程是 “打開→選餐廳→下單→付款”,引導應該放在 “第一次下單時”(教 “怎么用優惠券”),而不是 “剛打開時”(教 “怎么評價”)—— 評價是下單后的需求,提前講沒用;
- 好處:能避開 “無效引導”,比如用戶剛打開 APP,還沒選商品,就彈 “怎么退款” 的引導,完全沒必要。
好的新手引導,用戶不會覺得 “我在學東西”,而是覺得 “我在慢慢適應一個能幫我的產品”。它不會打斷用戶的操作,不會傳遞無關信息,更不會讓用戶覺得 “麻煩”。記住:新手引導的終極目標不是 “讓用戶學會操作”,而是 “讓用戶覺得這個產品值得留著”。
要不要我幫你整理一份新手引導設計 checklist?包含 “界面模式選擇依據”“引導類型匹配場景”“避坑要點” 等內容,你做設計時可以直接對照,避免踩 “勸退” 雷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