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中,用戶研究不是 “可選環節”,而是貫穿從需求挖掘到迭代優化的 “核心導航儀”。它通過探究用戶特征、需求、行為與態度,幫團隊跳出 “自嗨式設計”,精準匹配用戶真實需求與商業目標。無論是 2B、2C 還是 2G 產品,掌握 “基于產品階段選方法” 的邏輯,才能讓用研真正落地見效。以下從用研前提、核心方法、分階段應用三個維度,拆解可直接復用的用戶研究框架。

所有用戶研究方法的選擇,都需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 —— 脫離業務邏輯與產品周期的用研,只會產出 “無效數據”,無法指導決策。
- 明確業務邏輯:對齊商業目標
先厘清產品的 “盈利模式” 與 “目標用戶群”:是 2C 產品靠用戶付費或廣告變現,還是 2B 產品靠解決企業效率問題收費?不同業務邏輯下,用研重點截然不同。
- 例:2C 社交產品的用研需關注 “用戶互動頻率”“停留時長”,而 2B 協同工具則需聚焦 “團隊操作效率”“跨部門協作痛點”,若混淆兩者重點,用研結論會與商業目標脫節。
- 明確產品周期:匹配階段目標
產品在不同階段的核心目標不同,用研需與之同步 ——0-1 階段求 “快速驗證核心需求”,1-1.5 階段求 “小步修復體驗問題”,1-2 階段求 “大刀闊斧改版升級”。用研方法若與階段目標相悖(如在 0-1 階段用復雜的實驗法),會浪費資源且拖慢進度。
用戶研究方法分為 “定性(挖深度)” 與 “定量(擴廣度)” 兩類,需根據需求靈活組合。5 種最常用方法的核心邏輯、適用場景與實施要點如下:
不同產品階段的核心目標不同,用研需 “對癥下藥”,避免方法堆砌。以下為 0-1、1-1.5、1-2 三個關鍵階段的用研落地方案:
此階段目標是 “讓核心功能快速上線、進入市場”,用研需聚焦 “誰是目標用戶”“他們最需要什么功能”。
- 核心方法:問卷法 + 訪談法
- 第一步:用問卷法做 “用戶分層”。設計結構化問卷(如 “你使用同類產品時最在意什么功能?”“你遇到過哪些解決不了的問題?”),收集大規模數據,初步劃分用戶類型(如小白用戶、高級用戶),建立宏觀用戶畫像。
- 第二步:用訪談法挖 “種子用戶需求”。從問卷篩選出的典型用戶中,挑選 10-15 人進行深度訪談,不僅確認 “需要什么功能”,更要挖掘 “為什么需要”(如小白用戶需要 “一鍵操作”,是因為 “怕復雜步驟”)。
- 設計配合:用研指導設計方向
無論是參考競品做 “降低學習成本” 的設計,還是做差異化創新,都需基于用研得出的 “用戶需求分層”—— 比如 0-1 階段優先滿足小白用戶的 “核心功能”,而非追求 “大而全”,避免功能冗余拖慢上線節奏。
此階段目標是 “在迭代功能的同時,解決上一版本的體驗漏洞”,用研需聚焦 “問題在哪”“如何優化”。
- 核心方法:問卷法 + 訪談法 + 數據埋點
- 第一步:用問卷法 “定位問題范圍”。對比 0-1 階段的問卷數據,看用戶反饋的變化(如 “支付流程滿意度從 80% 降到 60%”),初步鎖定需優化的模塊。
- 第二步:用訪談法 “明確問題細節”。針對反饋不佳的模塊,邀請使用過該功能的用戶訪談,比如 “支付流程中哪一步讓你覺得麻煩?”,避免只知道 “有問題” 卻不知道 “問題在哪”。
- 第三步:用數據埋點 “驗證行為路徑”。通過后臺埋點看用戶實際操作(如 “70% 的用戶在支付驗證碼環節退出”),與訪談結論交叉驗證,確保問題判斷不主觀。
此階段目標是 “要么拓展用戶群(如從服務小白到服務普通用戶),要么徹底優化體驗”,用研需聚焦 “新功能是否可用”“大改動是否影響核心體驗”。
- 核心方法:觀察法(可用性測試)+ 實驗法
- 新功能驗證:用觀察法做 “可用性測試”。找目標用戶(如普通用戶)實際操作新功能,記錄操作步驟、停頓次數、錯誤率 —— 比如測試 “批量導入數據” 功能,若用戶平均花 10 分鐘才完成,說明流程需簡化。
- 界面體驗升級:用實驗法 “科學驗證影響”。若需修改 B 端產品的核心圖表(如調整大小、位置),可將 “圖表尺寸(大 / 中 / 小)” 設為變量,觀察不同組用戶的 “操作正確率”“反應時間”,用數據判斷哪種設計更高效(如中尺寸圖表的正確率最高,就優先選擇)。
除了上述 5 種基礎方法,用戶研究還可結合服務設計工具(如場景分析、用戶旅程圖、故事板),讓結論更具象 —— 比如用 “用戶旅程圖” 梳理用戶從 “打開 APP” 到 “完成支付” 的全流程,標記每個節點的 “痛點” 與 “爽點”,讓優化方向更清晰。
需注意的是,用戶研究的核心不是 “做了多少調研”,而是 “能否解決問題”。無論是定性還是定量方法,最終都要回歸 “用戶需求” 與 “商業目標” 的結合 —— 比如 2C 產品的用研結論要能提升 “轉化率”,2B 產品的結論要能降低 “企業成本”,這樣的用研才具有實際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