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言
網絡廣告,因其數字化、數據性的本質而區別于傳統廣告。傳統廣告無法衡量受眾參與,但網絡廣告有展現、點擊、轉化。CTR很長一段時間以來,是網絡廣告效果的命脈。我們要研究CTR,研究什么?是誰在貢獻CTR,CTR有什么規律,哪些因素在影響CTR,如何提升CTR,同時也要明白,在網絡廣告技術和形式光速發展的今天,CTR是否還是最優解。
本系列即圍繞CTR展開。本文涉及“天生的點擊者”這一理論,簡單來說也是二八理論,就是網絡廣告研究者認為存在這樣一類上網人群,他們貢獻了網絡廣告的絕大多數點擊。而本文作者依然認可這個結論,并告知我們,正是在這樣的結論下:
CTR不權威也不唯一,要考慮CTR之外的價值。
What Happens When Your Audience Doesn’t Click?
譯文
幾年前,comScore,Tacoda和Starcom做了一項有趣的研究名為“天生的點擊者”(Natural Born Clickers)。該研究指出,有這樣一類人,面對網絡廣告,他們比其他人更多的發生點擊或參與行為。他們只是上網人群中的一小撮人,8%的人卻貢獻了85%的點擊。這是09年10月的研究(原文),但我不得不說,到現在為止這個情況沒有什么改變。
當你正在用受眾定向的交易平臺或者DSP系統來進行你的營銷計劃時,當你購買的受眾不是高概率點擊人群時,將會是什么結果?
這,便構成了一個警鐘。
是時候來調整一下期望了,以下是幾點建議:
1. 如果你一味的追求點擊,優化點擊,你會錯過很多價值
點擊不是一切,雖然它是一個好的指標對于整體效果而言。但是點擊之外,依然有其它方式與在線展示單元發生聯系,比如熱烈討論的有效展示率(原文是view-through metric。公式是view/shows*100%),品牌影響量化研究,還有banner內互動等等。簡要說下這三點:有效展示率有什么用?當你和諸如Visual IQ或者Adometry這些比較高級的cookie定向的服務商合作時,有效展示會相當有用;而品牌影響量化研究幫你衡量一些區別于人群定向的“軟指標”,在這一點上,最擅長的無疑是市場研究公司GfK和Knowledge Networks)。banner內互動呢,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用戶是如何與展示廣告本身及其環境發生聯系的。比如Moat(一個展示廣告搜索引擎,輸入品牌名就可以獲知這個品牌正在網上展示哪些創意,并提供熱點圖分析,包括鼠標滑過和點擊行為,來告訴廣告主什么樣的廣告參與度最高)所有這些對于點擊之外的數據的收集,都在告訴你:營銷決策并沒有你想想的那么難。